(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網薦)10月20日至24日,第四屆太陽燃料和太陽電池國際會議(SFSC)暨第三屆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清潔能源科學會議(DCCE)在大連化物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會議中心召開,包括40多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在內的約350余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大會,并圍繞太陽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人工光合作用)轉化二氧化碳為燃料(太陽能燃料)以及新型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相關的前沿、熱點科學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組委會主席、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在致歡迎詞時說,能源和環境問題是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兩大巨大挑戰。太陽能可以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理想的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開展太陽能轉化和利用的研究,對國家安全、生態文明社會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與本次大會的專家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廣泛而深入地介紹了目前國際上太陽能研究的熱點問題,并進行了愿景展望。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托馬斯·方斯(Thomas Faunce)教授認為,公眾對太陽能的認識有待提高。太陽能不僅僅是可以發電那么簡單,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復雜。未來,摩天大樓、道路兩邊都可以鋪設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和制備太陽能燃料的人工樹葉,利用太陽能制備電力、燃料、食物。
“這種美好的愿景不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像以前的人們想象人可以像鳥兒一樣飛,現在我們的飛機不僅能飛而且飛得更快。未來,摩天大樓也會像植物一樣將空氣中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甚至食物。”他說。
相比較托馬斯·方斯教授所提到的愿景,更多的科學家討論的焦點在于當前太陽能研究的最大挑戰——儲能問題。他們認為太陽能利用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太陽能轉化成像汽油那樣的液體化學燃料,方便儲存和運輸。
德國是世界上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據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侯哥·道(Holger Dau)教授介紹,在德國,由于彩虹政策促進,政府利用稅收、補貼等作為杠桿,使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價格相對較低,而利用傳統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產生的電價格相對較高,以鼓勵工業界更多地投入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德國的太陽能產業得以取得快速發展。發展到今天,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經逐漸成為國家能源的主要來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同,并已經成為國策。德國目前面臨的問題不是探討是否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問題,而是產能過剩。白天基于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量已經遠遠超出實際需求。因為過剩的電能不能直接儲存,因此很多時候不得不適當地停下部分發電能力。德國目前面臨的迫切需要是開發新的大規模儲能技術,把多余的電量儲存起來,以備需要時隨時利用。
在會議期間舉行的小型記者會上,侯哥·道教授和法國科學家馬克·豐特卡夫 (Marc Fontecave)教授基于各自國家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不同狀態和態度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侯哥·道教授說,考慮到環境和安全問題,德國計劃在2020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而馬克·豐特卡夫教授則說,法國的供電非常依賴核電,由于價格便宜,民眾對太陽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顯得不太在意,而政府的政策也反映民意,并沒有對太陽能的應用給予優先關注。
“關閉核電、停止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時間。我們曾經做過預測,按目前的發展速度,即使到2050年,在交通行業,2/3的能源還是得依靠傳統的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只能占到大概1/3。因此,在沒有充足的理由和充分的證據證明我們已經擁有非常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技術條件下,我們不可能立即就毫無根據地放棄核能、化石燃料等傳統能源,轉向風能和太陽能。因為在老百姓看來,實實在在的生活還是第一位的。”馬克·豐特卡夫教授說。
最終各位專家的結論是,因為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實際問題和情況,因此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應該千篇一律,各個國家應該視自己的情況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是,在談到長遠的能源愿景時,專家們的觀點卻是高度一致,都認為政府應當加強對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研究和應用的支持,畢竟太陽能是未來唯一能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的轉化和利用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需要給予持久性的支持。長期從事人工光合作用、太陽能光轉化制液體燃料研究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麥克爾·瓦謝列斯克(Michael Wasielewski)認為,政府和企業對太陽能研究的支持不應該是忽高忽低的,只有長期、穩定的支持才能使研究的速度更快。同時,應該讓更多的公眾認識到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將給社會帶來的好處,培養年輕人對太陽能研究的熱情,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這項事業,只有這樣,前面所述的太陽能利用的愿景才能早日實現。(zjy)
來源:南方網